酷暑炎夏,要做到科學飲水
點擊次數:575 發布時間:2021-07-08
水是生命之源,及時補充水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,你出門在外時,父母會說:多喝水;你抱怨身材不好時,朋友會說:多喝水;你感冒時,醫生還是會說:多喝水。聽起來沒毛病啊,我們平時聽到的也是“8杯水”的概念。然而,飲水并非多多益善。每天飲用超過4L水可能會水中毒,導致大腦功能受損甚至死亡!
近日,就有一則新聞,一女士刷朋友圈時,看到一篇文章說多喝水可以清腸養生美顏,她聯想到平時到醫院看病,也經常聽醫生交代要多喝水,便覺得這“喝水養生法”很有道理。
她便有意識地多喝水,不知不覺一上午喝了近5000毫升白開水,令她沒想到的是喝完沒多久她就開始頭暈,接著還出現了嘔吐、嗜睡,直至神志不清的癥狀,被送往前埔醫院急救被醫生診斷為低鈉血癥,即“水中毒”。所幸經過糾正電解質紊亂等處理,其癥狀很快得到緩解,喝水還會“中毒”,究竟怎么回事?
多喝水在正常飲用量下當然是有益于健康的。通常一個人在非顯性出汗狀態下,一天飲水1500毫升到2500毫升為宜。如果在并不缺水的情況下快速過量飲水,體內以鈉為主的電解質就會被過度稀釋,水就會通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,導致細胞水腫,使顱內壓力增高,導致頭昏腦漲、頭痛、嘔吐、乏力、視力模糊、嗜睡、呼吸減慢、心率減速,情況嚴重時甚至會使人昏迷、抽搐甚至危及生命。另外,當人體長時間沒有攝入水分的情況下或大量出汗流失鹽分之后,突然補充大量的水分而沒有及時補充鹽分,也會導致血液中的鹽分急劇降低,引發“水中毒”。水喝太少不利健康,喝多了會有“中毒”之憂,那么,夏天應該如何喝水呢?
要做到科學飲水:
1、不要等到口渴時再飲水
口渴是大腦中樞發出要求補水的信號,口渴說明體內水分已經失衡。所以,不應該等到口渴再喝水,要每過一段時間就喝水,及時補充體內水分。早晨少量多次飲水不僅可補充身體一夜的水分耗損,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,增加食欲,同時可刺激胃腸蠕動,有利于定時排便及降低血壓。
2、不要暴飲
一個人每天的飲水量,應視氣候、氣溫、身體狀況和工作條件而定。在一般情況下,一個人每天要從體內排出約2.5升的水,絕大部分需要通過喝水和進食來補充。因此,每天要補水2000毫升以上(包括食物中的水)才能保持水分的平衡。飲水應少量多次進行,不要暴飲,否則會加重心、肺、胃腸的負擔,引起消化不良、胃下垂,甚至心、肺功能呢衰竭。
3、不喝剩水
放置時間太長的水、在電熱水器中隔夜重煮的開水、經過多次反復煮沸的殘留開水以及蒸鍋水都不宜飲用。這些時間長的水雖然無菌,但含有某些有害物質,如亞硝酸鹽等。因為飲剩水導致的亞硝酸鹽中毒事件也并不少見。
4、不喝生水
煮開水沸騰3分鐘的開水既無菌,又能保留水中含有的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。生水中含有治病微生物和氯,對健康有害。